「歷」,經歷過,過去的。「史」,事件,歷史直白點的解釋便是過去的事件。也因為如此,中學的歷史教育,對學生留下最深刻的就是一張張年份與事件的對應表,如;
{ "西元 1895" : "中日甲午戰爭,中國戰敗", "西元 1453 年" : "英法百年戰爭結束", ...}
但,這樣子學習歷史真的有達到這門課程期望的效果嗎?
這本書在一開始,從對學生一詞的解釋,間接指出學習歷史應是從中學習判斷與思考的能力,也就是透過歷史,來「學」習在社會中「生」存的所需的技術,而不單單只是記下什麼年代發生了什麼事。隨後便以張良與黃石公的互動為例,說明膽視,聰明,並不足以造就成功,而是如何將自己擁有的天賦提煉成智慧,而該例中的智慧,是兵法中的「忍」與「先」。「忍」等待適當的時機,「先」攻其敵人之不備,張良先前就是不懂這兩個道理,才導致刺殺秦王行動失敗。接著便進入本書主角秦始皇的章節,開頭先以秦始皇與李斯跟尉繚的互動,以及如何平定戰亂,統一六國來說明其擁有不凡的天賦。然而也因為這樣的不凡,使得他無法正視自己的失敗之處,更因此讓小人趁虛而入,宦官干政,民不聊生,加上秦二世的無能,終究導致秦朝的滅亡。
本書有趣之處在於,當書中人物面臨重大決策時,作者會希望你停下來想想,如果是你的話,會如何下決策,就如同 coursera 中的影音課程,在課堂途中會暫停,並詢問你一些問題。這也是作者想表達的:歷史該怎麼學習。該學習的是,在面臨重大決策時,古人是怎麼下決定的,他當時的情境是如何,他所考量的因素有哪些,他的決定對他未來造成的影響又如何?這樣子的訓練,跟古板的背下事件與年份的對應極為不同。將年份表背下,指訓練了在考試中有限的選項中,選擇正確答案的決策能力,然而現實社會中面臨的問題,有很多時候是沒有現成的選項的,選項很有可能是需要自己整理目前的情況,歸納可能的做法,並分析各種做法的利弊,才能做出決定,而不只是單單從某個資料庫中篩選並撈出答案就可以的,也就是除了知識之外,還要有書名中強調的「思」考與分「辨」的能力。
這本書強烈推薦給覺得目前中學歷史非常無趣的人來閱讀,至少我自己以前學歷史的時候,總是覺得就是一個死背的科目,老師也老是用課文挖空,學生填空的方式來驗收學習成果,更加令人覺得無聊。但這本書介紹了對學習歷史的新觀點與方法,並藉由這種方法,磨利自己心中名為「智慧」的那把刀,我相信這也是歷史這門學問的初衷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